教学科研

科学强国:屠呦呦,一生“挚爱”青蒿素

发布日期:2024-10-18    作者:         点击:

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寄生虫学家,也是中国现代中草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抗击疟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她从中医药典籍和中草药入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研发出了青蒿素”——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多国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图源:中工网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然后到上海读高中。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并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为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随着青蒿素的应用,疟疾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青蒿素不仅能够治疗疟疾,还能够治疗其他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这一成果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并被誉为中国医学的世界名片

  激励新一代科研人员

  屠呦呦的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评价。她的成果为全世界的疟疾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得全球疟疾患者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抗击疟疾的过程中,她不仅是技术上的领袖,更是精神上的楷模。她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中国疟疾防控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交上了完美的成绩单,也在与世界其他正和疟疾抗争的国家分享着成功经验,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然而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屠呦呦说。正是有如青蒿一样的精神,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绿意盎然,将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刻都变成黄金时光。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项目。也许正是这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支持着她不停超越自己,去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

  在八十几岁的高龄,她没有选择退休,而是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尽管她的荣誉已经足够名垂青史。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又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两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还申报了多项专利。让她停不下来的,还是青蒿素。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

 

友情链接: 枣庄学院主页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 山东化学化工学会 山大化学与化工学院 枣庄市化学化工学会 万华化学集团 省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

版权所有:枣庄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632-3786735  邮编:277160,邮箱:uzzhgxy@sina.com  鲁ICP备05047007号